如何理解城市设计各典型空间设计的相关要素结合案例分析

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0%,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空间布局与城市特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设计师对城市设计的经验不足以及对空间完整性和文脉理解的偏差造成许多城市的空间缺乏特色和魅力,以致“干城一面”。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建筑设计应考虑城市整体形象,城市规划需要文化眼光的涵养。”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对城市环境形态三维空间所做的意象性创作。它的任务是将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与人在其中活动的感受联系起来,并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创造舒适、安全、方便和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自然与人工、物质与精神、空间与时间、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等的结合,其成果有助于改善城市质量和景观效果。城市设计的概念虽然是20世纪40年代才被提出的,但城市设计行为从人类社会早期的简单防御功能到现代社会复杂的社会功能,一直伴随着城市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前提和轮廓,其地位举足轻重。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如何进行城市空间设计?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空间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层出不穷,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方法,但却使人感到繁杂、困惑,人们希望找到一些基本元素,再通过某种法则的排列组合,达到由简到繁、由枯燥到趣味的一种整体化的城市新面貌。

一、感受空间

何为空间,意大利学者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指出:“所谓空间,不仅仅是一种洞穴、一种中空的东西;空间是一种活跃而积极的东西,是我们生活在其间的一种现实存在。”当建筑的空间由内部扩展到外部领域,便产生了城市空间的概念。空间有其特定的语言,通过围合与开敞的形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行为的限制与激发,所以空间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心理来感知,如在城市空间中,以步伐度量空间是感受空间的基本方法,人们通过漫步体验空间界面的上升与下降,体验城市空间的真正尺度。城市与单体建筑内部的空间不同,它不仅是一种开敞的视觉体会空间,而且包含了地理空间、人文空间等,因此城市空间涵盖了多种空间意义,具有多种特性:空间的物质属性、生态属性、认知与感知属性以及社会属性。

二、意象元素

城市不仅仅通过建筑而展现,给使用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仅仅是建筑形象。凯文-林奇的《城市的意象》是通过群众对城市印象的认知研究建立的城市设计研究方法。他认为个人对城市的感知和反应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哪些元素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础呢?吉伯特认为,城市中看得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如建筑物、道路、小品、植物、照明;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元素包含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路:城市的骨架。在路网的联系下,城市的可达性提高,城市的空间特性由此一一展现出来。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性,构成城市的简单系统。区: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差别,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边缘:不同地带交汇处就是边缘。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不论大小,既可以是电视塔、摩天楼,也可以是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中心点: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其空间环境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的认同能力。意象元素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在城市空间设计时,应抓住主要要素点,创造出独特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三、空间句法

句法研究单词组成句子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城市设计借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意象元素如何构成城市空间与景观,现在已成为城市空间与景观的具体操作手段,包含城市空间的组成原则和基本理论。

(一)适用原则

舒适性:充分考虑到人类在城市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规律,研究创造便利、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美:充分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纷繁信息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借景:俗者避之,佳者收之,可运用添景进行城市空间的再创造。

统一性:与地形结合,对称、轴线、母题、共同的体形、形式与风格达到统一。

(二)基础理论

无论城市设计是要体现城市美学,还是要展示城市空间的景观组织,或是表现城市的轴线艺术,都要运用其独特的城市构图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基础理论。

图底理论:图底理论是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间的“底”的相互关系,关键在于实体与空间的控制与组成,以及相互的比例关系,图底理论可以化无为有,可以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使开敞空间得到完形,并且通过渗透性界面化大空间为小空间。

联系理论: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各元素的“线路”,强调空间的线性联系,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G-卡伦在《城市的景观艺术》中根据联系理论提出了“视觉连续”的概念。通过“联系”可以将无序的因素组织在一起,形成可以引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联系线路可以形成表现城市特征的城市线性空间轴。

场所理论:2O世纪6O年代场所理论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纯空间理论。场所是特定的人或事物占有特定的环境空间,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场所与人和事件相关联,空间的不确定性赋予场所不同的内涵。

四、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建立

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同时城市也反映人类的需求与渴望。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实力,城市空间的创造也是不同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问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化反映。主要应从人性化、文化性、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与实践。

(一)人性化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已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在这些关系上的道德结构也趋于消亡,而且城市越大情况越严重。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二)文化性

城市在更新中逐渐失去自己的文脉。“城市看不到自己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的轨迹,永远都在浮动,没有根基”。因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而且能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深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是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三)生态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的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城市设计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为准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合理地解决动静态交通,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继承历史文脉,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美国城市设计师罗纳德·托马斯在CitiesbyDesign))-书中,曾归纳城市设计评价的六条准则,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城市设计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

国内外对于城乡规划改革过程中 对具有文化历史特色或特殊纪念意义的建筑的保护措施 具体案例

国外古建筑保护之历史过程

英国连电线杆都保护

一座城市要有一个灵魂,这就是它的过去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张芝年

编者按:随着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在中国遍地开花,如何保护

古建筑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进行旧城改造?怎样合理发展古城的旅

游业?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记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采

访。

英国保护古建筑也走过弯路

就国土面积而言,英国是一个小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遗产和古建筑

资源丰富的国家。要做到城市发展与保护古建筑相互协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方面,英国也有不少教训。英国著名的古建筑保护组织“乔治亚集团”主

任贝杰瑞介绍说,二战之前的150多年里,英国保护古建筑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利物浦古建筑被毁现象特别严重,大兴土木对那里的古建筑造成了灾难性的破

坏。

英国其他地方的许多古建筑也未能幸免。在20世纪,有1/6的乡间别墅遭到

厄运。贝杰瑞向记者展示的两本书《乡村别墅的破坏》和《英格兰消失的豪宅》

,分别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和2002年,记载了英格兰被拆毁古建筑的图片和历

史资料。这两本书在谴责拆除古建筑行为的同时,也强烈呼吁全社会关注对古

建筑的保护,停止并制止拆毁乡间古楼、宅第和宫殿式建筑。

有人说,英国的城市与美国的不同,美国城市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其他都

是郊区;英国城市,如伦敦,可以说是多中心的城市,33个区分别拥有自己的

中心、步行街和商业区。也有人说,伦敦是一座由剧院、餐馆和咖啡厅组成的

城市,体现了不同族裔、不同文化和不同风貌的历史沉积。贝杰瑞说,一座城

市要有一个灵魂,这就是它的过去和历史,年代久远的建筑则是一段历史的见

证。19世纪20年代,英国城市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对古建筑的保护并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他对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拆除旧房的压力

表示理解。

英国人喜欢在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

最近几十年来,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1984年,英国成立

了一个名为“英格兰遗产”的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

登记和保护,同时制定了相关法律,使英国对古建筑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

道。目前,全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大到皇

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电线杆。

被保护建筑的清单还在不断加长,任何人拥有的建筑,只要有独到之处,

无论是历史的深厚背景、建筑的匠心独具、石雕的栩栩如生、木工的精巧装饰,

还是名画的陈年轶事,都可以作为理由,向“英格兰遗产”申请。列入保护清

单的建筑按其价值,分为三个等级。属第一等级保护的建筑仅占总数的4%左右,

约2万处。贝杰瑞介绍说,凡是列入保护清单的建筑,如果有人想要拆除,或者

对其内部格局进行改动,当地政府都会征求“乔治亚集团”的意见。该集团每

月召开一次会议,审议改建古建筑的申请。他说,目前很少有人提出拆毁的要

求,许多都是申请扩建,包括改变建筑的用途,比如将原有的建筑隔为成套公

寓,或将其改装成办公楼等等。

贝杰瑞说,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的破坏之后,英国人更加喜欢在

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更加珍惜设计精湛、古朴高雅的历史性建筑。英国人说,

不能破坏作为历史见证的古建筑,要发展请到别处去。

现在,伦敦旧城几乎都是老房子,原貌原样,甚至给人破旧的感觉。有人

却盛赞道,当一个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都建成水泥森林的时候,伦敦独具魅力,

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充满艺术珍品的博物馆。

保护古建筑不惜工本

成立于1877年的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SPAB)至今已有127年的历史,是一

个志愿者组织。该协会秘书长范宁对记者说,英国过去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犯了

许多错误,理由虽然是正当的,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当过去熟悉的东西

一下子都消失后,人们又为之大惊失色。为此,英国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设立了5

00个保护区,不仅保护古建筑本身,而且对其周围环境也加以保护。如果古建

筑被高楼和高速路所环抱,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韵味。

范宁介绍说,英国保护古建筑还有一条原则,政府不能强行拆除私人住宅,

要按市价支付赔偿金。如果遭到拒绝,政府可以上诉。如果引起大的争议,该

案例则要举行公开听证会,以听取当事各方、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伦敦希

思罗机场的扩建工程曾引起广泛争议,结果由独立调查人举行了长达5年的听证

会,终于解决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矛盾。

英国人保护古建筑不惜工本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英格兰东北部

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它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仅仅为了保留

面粉厂的墙体和上面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花费了7500万英

镑,而推倒重建只要花3500万英镑。这是怀旧,也是纪念该厂在工业革命时代

对当地经济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这样的例子在英国比比皆是,从中也许能够集

中反映出英国保护古建筑的价值观。

正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这些建筑绝不仅

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除非我们将

之变为假货,或者将之摧毁,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

对象,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

国外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

意大利与法国的一些城市保存了大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其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对此,欧洲人民倍加珍视和爱护。在《威尼斯宪章》原则指导下,城市改造建设一直都很注重城市原有风貌,并保持着每个街区的特点。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并成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游客。

佛罗伦萨

罗马,佛罗伦撒等城市的古建筑保存可用“整旧如旧”来形容,也就是说现代人看到的是一个加固了的,却不会刷新、重建,保持原样的意大利城市。就意风区而言,照搬《威尼斯宪章》会使我们无从下手,许多因素不具备也不适用,但我们认定要保存的一定是真正有价值的旧建筑,要保持其原样,不要大修大改,或以我们想象的美去修理历史遗迹。在整理出的土地上开发新建筑应是意式,但不应该盲目仿造,做成不伦不类的假古董。新建筑不要在老建筑前争奇斗艳,要学会收敛,留出足够的光亮给历史。也不要重视历史遗迹过了头,彻底变成了对历史的供奉。应该让历史遗迹自然地出现在正常生态之中,周围的建筑要努力与之和谐。

威尼斯米开朗基罗画馆

整修旧建筑要精心发掘设计,会有不错的效果。整修的思路如同对挖掘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修复的原则:有害锈去掉,无害锈保留。这是很重要的。保护青铜器以防继续风化锈蚀,但把青铜器打磨光亮也就毁了。风貌建筑整修也一样,有害部分去掉(例:空间结构安全性),无害部分保留(特有的真实外檐片段)。在专业人士的推荐下,我们参观了威尼斯米开朗基罗画馆。这是一个旧式的庭院群落改造的博物馆,内部装修十分考究,监控照明更是专业,而建筑主体外观基本没有改造。主馆的外墙面、门窗都如实保留了现状,甚至有些残破状,仅在房前的平台加上通透的玻璃廊道供游人休息、喝咖啡。这种陈旧材质与新空间的组合颇有情趣,不仅使风貌建筑保存完好,又多了些以人为本的商业文化因素,效果不错.

修缮中的建筑维护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多是独院别墅洋房,从住宅向商业型建筑转型还有一定困难。旧建筑体形空间过于狭窄、孤立,过多的单栋建筑不利于形成商业氛围;大部分建筑对外经营的面积过小、采光不佳,限定了投资模式;受季节的影响,能留住客流的灰空间、休闲空间有限。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通透的玻璃廊道适当增扩加建,不仅在视觉上可以保留展示原有建筑形体,而且有机地连接单栋房屋形成商业廊道,扩大商业面积,减弱了营业季节的限制(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暂不适宜),使人流不仅限于原有道路或步行街,立体串联的空间也会使建筑背后区内的部分产生商机。

整修的建筑装饰

意大利作为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建筑整修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不影响市容景观,很多古迹或主要干道建筑整修时的脚手架外部罩着1:1原实物大小的影像幕布(有些巧妙地结合了广告),不经意远看一般不会发现建筑正在整修。城市印象总是完美无瑕。

法国巴黎俯瞰

法国巴黎在保护原有风貌建筑的同时也不断开辟新区,使人感受到这座古典、浪漫的城市焕发出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而在旧城区,完全看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基本是旧式的多层建筑。政府规定,要拆除、重建旧城区的任何建筑物必须经市政府专门机构审查、批准,并设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如确因安全、抗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后建筑物临街的两个立面必须与原建筑物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要完全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因此在巴黎要新建一幢房屋容易,要拆除一幢房屋倒是难得很.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看看国外怎么做?

●印度是个文物大国,古迹无处不在,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目录的就有22处之多。

●一位意大利导演自豪地说,在意大利拍历史剧,根本用不着在摄影棚里搭景,将马路边的广告牌一撤,就是自然完好的历史画面。

●墨西哥文物根据时代不同分为古文物、历史文物、艺术文物三类。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一、二类文物(指古迹遗址)就有11万处之多,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就有19处。

法国文化部遗产司戈万先生认为,要说法国在遗产保护政策上的特点,那就是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

法国大革命促使遗产保护思想产生。大革命中,宫殿被砸,教堂被毁,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有一个名叫格雷茹瓦的教士最早提出了保护遗产的建议。他说,摧毁祖先留下来、象征着我们文化遗产的行为是十分愚蠢的。他的忠告被接受了。1793年,“共和二年法令”问世,法令规定,不论哪一类艺术品,在法国的领土上必须受到保护。

共和法令使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年代免遭浩劫。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验积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遗产保护法诞生,这就是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13年法”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

1964年,在文化部长马尔罗主持下,法国对遗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点造册。仅国家登记入册的历史建筑遗产就有4万件。文化遗产的涵盖面更宽,总数远超过4万。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因为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遗产的概念在扩展,人们想要保护的不限于宫殿、教堂,而扩展到百年老厂,矿井等。第二个趋势是遗产“年轻化”,20世纪一些知名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也被列为文化遗产。有专家认为,这两个趋势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渴望寻找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担心全球化潮流吞噬了民族特性,因此,凡是能够加强这种认同感的遗产都受到欢迎。

印度文保部门对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工作一贯秉承他们在1932年的原则,即“对古建筑残迹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修旧如新,而是保护残迹”,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

印度在文物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上相当成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一、多方参与筹措经费。

首先,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在免税的情况下,通过基金会对特定或普遍的项目提供资金或捐赠。其次,鼓励本国私人企业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最后,寻求国际合作。自1977年以来,印度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积极支持者,并与一些国际机构紧密合作。

二、 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

印度有着一支技术比较先进的文物保存和修复队伍。早在1917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就设有一个化学处理处,负责博物馆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学处理和保存工作,分析研究古迹的材料来源和和古迹损坏的原因,从而发现改善和保存它们的方法。经过他们的努力,印度考古界成功地应对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原因造成的问题。

三、广大民众的支持。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印度决定每年的11月19至25日为“世界遗产周”,每到此时,印度文物考古界就大力进行文保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近年来,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在印度各地参观时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在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除了少量经允许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之外,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

在墨西哥,古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认同、主权和凝聚全体国民的基本要素之一,保护和传播古文化遗产是国家的责任。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和属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家出资,不靠门票收入。一些古迹区和博物馆一个特点,就是门票便宜和各种优惠措施。

墨西哥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是国家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最高也是唯一领导和管理机关,它有四大职能:对文物的保护、研究、传播和培养专业人员。因此,除下属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它还直接管理全国172处已经开放的文物考古区、110家博物馆、1家出版社、2所文物保护专业学校。它向全国32个州级行政单位派驻代表,领导和管理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依法统一领导、管理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有职有权。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保护文物与扶贫结合。大多数文物古迹都位处偏僻贫困的农村地区。把文物保护工程同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吸收文物古迹所在地居民参加文物古遗保护工作,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结合。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开发以古文物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古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是国家为主与公众结合。搞好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保护文物的观念在墨西哥公众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厚的基础。墨西哥有很多公众自发成立的保护文物古迹的组织和文物保护志愿者。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意大利保存着世界上70%的文物古迹,这就使意大利人不仅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而且也有很强的责任感,因为这些文物不仅属于意大利,而且属于全人类,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于意大利来说,要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保护好,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意大利文化部长的艺术顾问丹尼尔认为意大利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成功来源于三个保证。

一是政策保证。意大利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写入宪法。在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意大利共和国负责对国家的艺术、历史遗产和景点进行保护。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与其历史悠久密切相关,还在意大利统一之前,已经存在着不少有关保护文物的规定。意大利统一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条例。1975年,意大利政府正式组建文化遗产部,负责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工作。在意大利,各个城市对于城区建筑管理相当严格,古老街道和建筑物不许随便改造,不仅外型不能变,就连外墙涂料及窗户颜色都要保持原样。

二是经费保证。近几年来,意大利在文物保护经费保证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一是每年大约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保证文物保护的经费开支。另外,自1996年以来,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此外,意大利还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事业的政策。

三是专门人才的保证。已有6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文物保护中心是培养各种文物保护人才的基地。该中心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开设有绘画、雕刻、纺织品等修复专业,学员不仅要学习有关的历史和技术知识,还要学习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化工、物理、生物常识。该中心本身就担负着一些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对于学生来讲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通过动手可以理论联系实践。该中心还负责对全国文物的跟踪与观察。

除此之外,充分发挥自身的文物优势,提高居民的文物素质也十分重要。意大利文化部每年都要组织一个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历史悠久的总统府、议会大厦也都定期向社会开放。各级学校还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文化、艺术教育

埃及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埃及人为此深感骄傲。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埃及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场所正在遭受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损害。为了把凝聚了数千年悠久文明的文物古迹留给子孙后代,埃及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保护文物古迹的力度。

公司运作破解资金困局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正在根据2004年7月政府通过的一项法令,筹建一家控股公司来负责开发利用和保护文化遗产。该公司由12个子公司组成。这些子公司又分为三类:第一类负责文物古迹的清洁、维护和安全;第二类负责监督文物古迹的修复、经营及承建博物馆旅游设施;第三类为埃及国内外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在这些子公司中,比较重要的有两家,一家专门负责出版和销售同埃及文化遗产有关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另外一家负责制造和出售有关法老、伊斯兰和科普特文化的旅游商品,以及文物的仿制品。政府法令规定,这些仿制品必须拥有最高文物委员会的官方证明才能在市场上出售。

新公司还将为埃及所有的文物古迹建立一个照片库,向需要者出售照片,同时所有博物馆和古迹场所将禁止以赢利为目的的职业摄影。据说,一家意大利公司曾用6万美元购买埃及博物馆所有展品的摄影权,很快这家公司通过出售这些照片不仅收回了投资,还赚了5万美元。

新公司还计划为各种博物馆和著名古迹注册标识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最高文物委员会将是惟一有权使用这些标识的机构,其他机构只有支付版税才能使用。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注册了12个标识,其中包括吉萨金字塔、萨卡拉金字塔、埃及博物馆和伊斯兰博物馆等。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哈瓦斯称这家控股公司的成立是“埃及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全面革新”。他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受到资金短缺、工作人员抱怨薪水太低等财政问题的困扰。”他估计,新公司如果能够按计划顺利运作,最高文物委员会将不用再为修复、保护和挖掘文物古迹的资金来源发愁了。

加强管理防范文物外流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埃及遍地是古迹,但是,受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埃及自身的考古科研能力非常有限,长期以来,埃及政府允许外国考古人员在其境内从事发现、挖掘和研究古迹的工作。

前不久,针对外国科研机构垄断埃及古迹的研究资料,以及一些外国考古人员同国际文物贩子相互勾结盗窃埃及文物的做法,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推出具体措施,开始加强对境内外国考古人员的管理。

针对国外考古队的新制度包括:每个外国考古人员或小组必须提前3个月或更早向最高文物委员会提出在埃及境内工作的申请;禁止外国考古人员将古迹现场的泥土样品拿回自己国家进行研究,他们只能在该委员会下属的研究中心或埃及大学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外国人在埃及进行研究工作时,每个月都要提交进展报告;他们在挖掘现场必须设有专门的地方搁放挖出的文物;在发现任何新文物或挖掘现场可能发生危险时,必须马上向委员会报告。

一支日本考古队前不久就因违规而受到埃方的严重警告。该考古队在开罗附近的达赫舒尔地区出土了一具距今大约3800年的木乃伊,在没有向最高文物委员会申报的情况下便擅自向媒体公布了这一发现。哈瓦斯警告说,如果该考古队再犯同样的错误,将禁止其在埃及继续从事考古工作。

到2月初,埃及有关管理部门关闭了300个考古挖掘现场中的65个,暂停了28个国外考古小组的工作,并要求一些涉嫌偷盗文物的国外考古人员离开埃及。

法律手段追讨流失文物

从18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大量窃掠埃及的珍贵文物。如今,埃及文物散落于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极品文物。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博物馆收藏了几十万件埃及文物,仅法国卢浮宫就有4.5万件,而意大利都灵博物馆的埃及文物典藏也仅次于埃及开罗博物馆的10万件。具有讽刺意味的还有,狮身人面像上的石刻胡须部分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欧洲最大的一座方尖碑,就是从埃及卢克索神庙塔门前搬到卢浮宫旁的协和广场中央的,碑座上还镌刻着描述这块250吨重的石碑的搬迁过程的画面。

哈瓦斯说,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通过国际著名拍卖公司拍卖得到的物品都是埃及的文物,埃及正在设法通过各种法律手段追回这些珍贵文物。2004年埃及从英国索回了约600件几年前被盗卖到英国的文物。埃及还在多次会议上呼吁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主动退还非法得到的埃及文物。

目前,埃及正在通过法律渠道要求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归还“罗塞塔石碑”原碑。1799年一名法国考古学家发现的“罗塞塔石碑”是举世闻名的珍品,为后人提供了解释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宝贵线索。

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

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篇一

城乡规划理论

摘要: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规划理论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make our country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djus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or the level 1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s to solve the plight of subject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a whol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一些区域协调可以依赖法律实施,但大部分的情况是自愿的合作。在这样的组织中,规划或公众参与完全是志愿的,决策者和规划师遵从这样一种方式工作,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公众的支持。这种自愿的合作组织在协调区域不同城市的利益过程中会发挥一定作用,帮助城市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公众参与。但某些情况下会有来自地方的反对和阻力,确实需要强制实施。可持续城市是指城市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能够持续变化和扩大,能够进行自我升级、改善并实现结构的持续性转变。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在资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过均衡的分布农业工业、居住区、交通等城市活动,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设计,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性到可持续性变化。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貌和人们观念迅速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西方学者的怀疑。在发达国家,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不断挖掘和利用。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西欧,城市决策者本着利用艺术、传统和其它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发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如在德国鲁尔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特色的发掘、保持和创新为这一老工业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等各个层次的规划都需要关注可持续性,以保证发展战略落实到各个空间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构筑城市设计框架的目标将重点强调自然资源和建成环境的保持。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建成区改造成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原则将对现状建筑、基础设施和道路的接受和再利用以及可循环建材的再利用放在了首位。其次,可持续发展鼓励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以及景观的保护。任何新的建材应当从可持续的资源中获取,像木材就应当从管理良好的可持续森林中获得。 第三,在新建成地区,建设的模式要将分散的活动区之间消耗能量的出行减少到最少,同时还要减少建筑内部运行消耗的能量。 未来的发展必须满足国民对食品、矿物、住宅以及其他建筑的需要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应当遵从环境的目标,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所确立的准则。任何新的建筑应当通过灵活的规划设计以适应其使用年限中不同的使用要求。交通系统服务与新的城市结构,将不得不“在服务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维护未来生活质量之间寻求平衡”。对城市环境进行重新整理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设计专业是一个独特的挑战。同样,经济增长也面临相同的前景,它必须在提高生活水准的同时使城市更富可持续性。

三. 城乡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交通需求是一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的派生需求,不同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联系方式,通过影响居民个体的出行行为选择过程,进而作用于城市交通系统,并最终产生不同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后果。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对于低碳城市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导致我国目前有些城市规划实践与低碳城市的目标甚至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本研究由理论整理入手,继而通过实证研究支持,提出一套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城市空间与交通的规划策略。研究分别从区域层面、总体规划层面及详细规划下的居住区和街区设计三个层面来研究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从区域层面而言,我国城市与区域的交通建立在“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的评价标准上,加之区域土地使用模式多为粗放式,两者合力产生了高能耗的基于小汽车的区域空间布局。对比现状缺乏交通考虑的无序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合理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是结合有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引导的走廓模式,通过空间整合与控制小汽车的数量,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另一方面,传统规划理论中强调的一个就业居住平衡的城市和功能上的“自我平衡”被验证并不能降低对机动车的依赖,而应是在提高居民就地就业率的基础上利用高效的公交系统将各城镇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区域平衡。从总体规划层面,研究从城市密度、开发强度、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等角度分析了其对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影响。基于国内外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规划原则:①应当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②适合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③以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开发强度;④坚决地限制小汽车的使用的策略。从详细规划层面,研究从居住区规范入手,分析其积极性及不足,并与美国《绿色低碳社区发展评估系统》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居住区的设计仍然偏重于物质环境层面,对人的行为少有涉及,也没有明确的低碳指标。研究从街区尺度、规模、用地开发强度等角度分析了“大盘”、“巨型居住社区”、低密度住区产生的原因及对低碳节能居住的影响。

最后,研究对轨道交通站点社区居民的交通出行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新区由于客流有限、发车间隔较长,单纯的普通公交接驳不能满足城市边缘地区轨道交通接驳需求。规划必须确保城市新区市民出行的选择多样性,除了提高普通公交覆盖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多模式交通换乘的方式来提高城市边缘区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规划阶段需要对步行、自行车的接驳方式,自行车停车设施作出更多的重视。研究最后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①城市规划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终极方案,并且需要针对目标建立评价的准则;②城镇体系的规划应结合区域性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才能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降低交通能耗;③鼓励适度的用地混合,考虑建立在绿色交通体系上的居住与就业的动态平衡关系,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倡小尺度街区、土地混合使用的开发模式;④未来中国可持续低碳城市的结构一定是建立在骨干公交联络的自行车友好的城市框架下的,放弃自行车就是放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努力促进“绿色交通”;⑤城市形态结构形态的构建采用网络嵌套的理论来对中心地理论的实际应用局限进行修正,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⑥开发强度取决于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这也是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乡规划的论文范文

大城市城乡规划成功案例

1 广州的城市定位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正式将“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写进了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广州的城市定位,这要在总体规划中鲜明地突出出来。

广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经两千多年没有改变。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不但没有削弱这个地位,而且提升了这个地位。这是符合规律的。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走过的路子看,经济增长重点地区往往会培育出高能级的城市群,期间处于中心地位的大都市极化效应不是衰减的而是递增的。大伦敦、大纽约、大洛杉矶、大多伦多等都是这样。前些年关于广州中心城市地位的种种猜疑,现在已经基本被广州发展的事实澄清了。 市第九次党代会根据省委确定的广州中心城市定位,提出要建设好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做强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自主创新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外向带动功能和文化引领功能,这应该成为新的总体规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点,又是区域发展协调杠杆的支点。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谁也离不开谁。总体规划首先要想到广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功能。要有宽广的视野,跳出广州看广州,加强广州城市发展与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全省城市化进程以至与整个华南地区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广州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地位的研究,使总体规划更好地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功能作用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2 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规划的科学性要体现在它的原则性上,要形成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基本规划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城市和城市人如果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只求工业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绝对是坏事,只讲保护生态、不善发展工业未必是好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的工业化路子,才是真本事。善于适应发展要求利用好可开发空间是一种作为,懂得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生态空间是更大的作为。总之,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定要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

二是城乡一体。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广州有城有乡,规划上不能搞二元结构,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上一轮总体规划覆盖了城区部分,这次要求城乡整体规划有必要将从化和增城也规划进来,尽管这两个市仍属于县级市范畴,农字头的面积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和人口比重都还比较大,但它们不仅拥有广州未来发展的空间,更拥有广州宝贵的生态屏障。从化、增城纳人总体规划更能体现“总体”要求和长远眼光,也更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组团发展。这个基本原则在上一轮总体规划已经形成,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照这条路子走下去,一定不要“摊大饼”。组团发展才能节约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留出生态隔离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上。四是节约用地。一定要增强土地忧患意识,不仅是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看土地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土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珍稀资源。土地闸门把不严,不懂得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甚至放纵无序、无度开发,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历史过错,要警钟长鸣。规划的权威性和控制力,要突出体现在建设用地规模的刚性约束上。

五是适度规模。十年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只是一瞬间,规划既要看当前,更要顾长远,切忌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破坏城市发展的渐进性和永续性。在这方面,适度规模是个考验。规划中一定要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调控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城镇规模和产业集聚规模,绝不做突破人口、资源、环境容量的蠢事。总之,要把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确定下来,增强规划的原则性,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防止产生新的“城市病”。这些原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城市永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真正使“两个适宜”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的城市形态,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3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

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具有长远眼光、切合广州实际的,这几年的实施有很好的成效。市第九次党代会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调”,主要指的是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建成区的空间优化,意在增强整体空间发展战略的内涵意义。上轮总体规划及其实施,也是高度重视老城区改造提升的,这次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在城市空间发展中,把外延拓展和内涵优化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在这一空间发展战略指引下,深化城镇体系规划。

广州将来的城镇体系可形成四个层次协调发展的格局。第一个层次,是城市中心区;第二个层次是城市副中心,承上启下,既可以辅助中心城区功能,又可在小区域范围内起中心作用,像番禺的市桥、花都的新华、增城的荔城以至从化的街口等;①第三个层次是卫星城,在有条件的中心镇中选择,像增城的新塘可以建成广州东部新兴工业卫星城;第四个层次是小城镇,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组团式、集约化、分层次发展。

做好城镇体系规划,首先要搞准市域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控制规模,在四个层次城镇体系中实行科学合理的人口梯度配置。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城镇资源,像副中心所选择的四个老县城,历史最短的有300多年(市桥),最长的有900多年(荔城),基础设施也较完备,建设起来比另起炉灶要节约得多。三是提出严格的空间管制原则,中心城区不要摊得太大,人口增量多往其他三个层次的城镇配置,其他三个层次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长期培育、逐步完善。

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新的总体规划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发展目标,主要应体现在这里。

要从保护做起。总体规划必须以强有力的空间管制,切实保护好广州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

要深化市域生态结构分析,严格划定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包括城市绿心、森林、农田、水源、水系、水域、果区、绿地、湿地等等,并且要真正落实到图纸上,以维护城市绿色生态屏障。

要注重生态建设。围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规划好城市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使城镇组团间形成具有明显生态调节效应的绿色隔离。

要凸显特色。以规划作引导,充分发挥广州自然生态优势,进一步完善独具广州特色、融山、水、城、田、海于一体的生态格局。

要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好城市森林景观体系、园林绿地景观体系、洁净水系景观体系、现代农业景观体系和生态旅游基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好去处。

总之,要在总体规划中鲜明地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这次规划的重中之重,科学论证,精心谋划,使之成为总体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大亮点。

5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现代化、信息化、枢纽型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重要支撑,尤其是陆、海、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总体规划必须科学引导和有力促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的现代化、系统化、信息化建设。

要强化枢纽。着力提升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总枢纽的集散功能,进一步打通这些重大枢纽的对外连接放射通道。

要依托主枢纽,进一步深化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为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服务。道路交通规划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紧密衔接,以道路交通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增强城镇组团间的通勤能力,并逐步实现与珠三角城市群的高效连通。

特别重要的是,系统化思想要成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不但要优化要素,更要优化系统,使各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实现高效接驳,形成有机网络,以网络支撑系统,以系统提升功能。

6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不仅要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

产业布局要按组团式、集约化、园区化的原则作规划,无论是传统产业集聚区,还是新兴产业集聚区,都要按这个原则来办,防止无序扩张。

产业功能的区域配置是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关键,重化工放在哪里、制造业放在哪里、高新技术产业放在哪里、现代服务业放在哪里,都要优先考虑选择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既不能突破资源、环境底线,也不搞粗放式的功能交叉、功能紊乱。

同时,要适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推进老城区退二进三,规划好具有较强承接能力的新兴制造业集聚区。

7 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是“中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总体规划要指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老城区改造提升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疏解密度。如果改了之后密度更高,加重城市病,那就失败了。二是提升功能。逐步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功能分布不清的状况,注重优化提升各种功能片区尤其是中心商务区(含金融区和总部经济集群、商业区、文化片区、教育片区、会展片区和创意产业片区)的集约功能,促进老城区产业结构和综合服务优化升级。三是凸显文化。坚持城市个性源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承是城市的灵魂的思想,以总体规划统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更高水平上保护、挖掘、整合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彰显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形象。四是改善人居。通过危破房、城中村改造,一方面适当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另一方面改善老城区市民的居住条件。五是优化环境。严格控制老城区改造密度和容积率,腾出空间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老城区改造要有抽丝剥茧般的过细功夫,急不得,要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千万不要刮风,不搞大拆大建。

今后一个时期,广州新区建设的任务不轻,像萝岗新区、南沙新区、亚运村所在的广州新城、琶洲岛、新火车站地区、白云新城,还有将来可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各个城镇的新区以及中心镇,深化规划的要求都很高。这几年广州新区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新经验,出色的典范有大学城、科学城等,要把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新一轮新区规划建设中去。其中,新区建设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几个要点,一是功能分区,二是环境布局,三是城市设计,四是特色塑造。只要这几个方面是高水平的,新区建设就能够在城市发展流动空间中为广州整体城市形象增添新的光彩。

8 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要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必须推进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在科学化方面,就是要特别重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注重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规划数字平台和数学模型,把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民主化方面,就是不仅要提倡专业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要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怎么样做规划、规划成什么样,都要让市民知道,畅通市民对规划的民意表达渠道,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规划最充分地体现市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愿望。

在法制化方面,就是要严格执行规划的法律法规,树立规划的法制化权威,实行强有力的规划依法管理。

9 结束语

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并有效实施的关键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落实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增加规划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美学含量、法律含量和市场经济含量。

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上要善于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上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公共政策、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在注重确定城市性质、功能、规模、定位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体现市场经济规律。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有好的参考方案吗?

参考方案——规划基本思路——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

1. 综合调查:提出如何提升村民收入水平;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以及环境卫生、村容村貌规划引导方面要求内容。

2. 规划研究:对村庄定位与规模;村域规划产业支撑;农村居民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相关专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对村风、村乐、村建、村业、村居、村貌、村景、村艺、村旅进行总体发展新模式。

3. 区域融合:规划统筹区域资源特色,空间环境,融合环湖生态休闲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村庄发展内动力。

4. 互动更新:以需求为导向,对村庄改造部分以总体改造更新,进行互动式规划;凸显宜居乡村特色。

5. 产村一体:依托山水格局,统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宜居宜业、景色宜人、城乡互动的魅力乡村。

依据《国有年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分析两例拆迁案例,急求急求!!!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解析与房屋征收拆迁法律培训(2011年3月25日深圳)中国房地产培训网

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国务院根据《物权法》和《全国人大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两部法律法规,制订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1年1月19日发布实施。新《条例》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适用范围、征收程序和征收补偿做出了新的规定,对法律纠纷的防范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也做了清晰的规定。

为深入研究探讨、正确理解适用《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拆迁补偿条例》及最高院近年来颁施的系列司法解释,探讨与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等有关的房地产行政诉讼案件的前沿热点问题,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建设、国土资源与房管部门加强对房屋征收、拆迁与补偿实施工作的指导,帮助房屋征收、拆迁实施、评估部门及其委托的单位做好实施工作,加强法律纠纷防范和处理,中国房地产培训网特邀行业专家举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与房屋征收拆迁法律问题”培训班。

【组织机构】中国房地产培训网

【时间地点】2011年3月25日—26日 深圳市(详见报到通知)

2011年4月16日—17日 上海市(详见报到通知)

注:会后,将安排考察,学员自行选择。

【培训费用】180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自理,免费代订。

【咨询电话】010-68011791,62202006王老师,李老师

下载报名表

【参加对象】

各级政府建设、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的官员;各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各地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法律顾问;各房地产评估机构、鉴定机构从事拆迁评估、鉴定专业人员、建筑房地产专业律师;各法律院系从事民商法、行政法学教研的老师及其他有关人员。

【培训内容】

专题一:《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理解与适用

1、当前国有土地征收征用管理和房屋拆迁管理存在的问题;

2、《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制定的背景、过程和重大意义;

3、《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适用范围和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基本原则;

4、《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理解与适用:公共利益界定;征收与征用的关系;拆迁许可;征收程序与征收论证;公告及注意事项;方案和协议的制定及注意事项;拆迁补偿与查封抵押的关系;拆迁中的强制执行;危旧房改造房屋征收与补偿规定及操作;争端的解决机制与法律适用;拆迁活动的监督管理与违法拆迁的法律责任;

5、违章建筑认定、处理与拆迁及集体土地征收拆迁与补偿法律适用;

6、非因公共利益需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拆迁具体实施方案编制与拆迁补偿协议注意事项

7、按市场价值补偿的定义、补偿标准如何确定以及制定补偿方案时对补偿标准方面的注意事项

8、违反本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专题二:房屋征收拆迁相关的法律问题及案例分析

(一)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若干问题

1、地方政府随意更改规划的法律后果

2、信赖保护

3、规划许可中对相邻权的保护

4、双效行为及当事人的救济

5、城市规划中的规划用地性质

6、规划验收的内容和要求

7、依法变更规划与提高容积率

8、村庄规划与城乡统筹

9、危旧城区改建扩建翻建的处理

10、听证会并听取利害人意见

11、确保质量安全条件下,最小成本的翻建

12、不能以处罚代替许可

(二)城市房屋拆迁相关法律问题——结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1、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判断确认

2、拆迁许可与征收决定

3、拆迁行政案件合法性审查

4、城市房屋拆迁的强制执行

5、拆迁中土地的权利问题及其补偿

6、不动产征收中的行政救济

7、补偿安置裁决与补偿决定

8、关于土地协助执行

9、拆迁中土地补偿问题

10、无证房屋拆迁补偿

11、拆迁中赔偿与补偿、管辖交叉

12、立法趋势比较

(三)集体土地征收与城中村拆迁相关法律问题

1、两种方案

2、土地征用补偿的民主程序

3、补偿的权利及其受偿主体

4、城中村拆迁的法律适用

5、征收主体、强制拆迁的主体

6、附属设施的界定

7、遵循利益衡量与动机正当原则

8、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原则

9、补偿款分配的民主程序、分配纠纷机制

10、村民自治与守法及社会保障

11、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包括调解和裁决

12、出嫁女入赘婿的撤销权

【拟邀请专家】(届时邀请以下有关专家教授授课,并采用授课、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王达,原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拆迁司法解释起草人,拆迁专家

梁凤云,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拆迁专家

同时,还邀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参与《条例》起草人,国务院法制办参与《条例》起草人,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参与《条例》起草人等。

【延期阅读】

2011年房地产培训计划安排(含房地产投融资、营销策划、景观设计、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物业管理、财税筹划等)

下载此文档